太安三年春。
大梁陈州北部。
一条曲折的山路蜿蜒在连绵的群山之中。
山路上,几辆普普通通的马车颠簸地走着,车轮声与马蹄声交织在一起,像是旅途中的伴奏。
“小林子,慢点走,晃的我都睡不着了。”
坐在其中一架马车车厢内的杨瑜揉了揉惺忪的眼眸,忍不住打了个哈欠。
似是被杨瑜的哈欠声传染,倚在车头驾马赶车的林弈也忍不住来了个哈欠,声音含糊不清地抱怨道。
“少爷你嫌快,老爷却怕耽误了时间一直嫌慢,你说,我听谁的!”
“哈,我老爹也太心急了,昨日刚收到京都的任命书,今日就匆忙启程。要我说,还不如在路上好好享受一下,看看风景。”
杨瑜盘坐在车中,一手托腮,另一只手伸出一根手指轻轻敲打着身旁木箱,平静的脸上挂着一丝戏谑。
在他的新人生规划中,杨瑜给自已铺设了三条路,能让自已安然生活。
其一,沈言从军。
从北梁历年来的边防政策和沈言个人能力两方面通时来看,三年时间,沈言就能攒够相应的军功,获得回京任兵部高官的机会,这样,杨瑜便拥有了军方助力。
其二,林弈从文。
初识林弈,杨瑜便发现了此人的文学天赋,于是对他进行潜移默化地培养,意在让林弈日后能在梁国乃至天下文坛有强大统治力,如此,杨瑜就拥有了文坛助力。
其三,自已入朝。
北梁虽实行科举制度,但尚不完备,有时官员子弟还可由其他名士高官举荐入朝。
所以杨瑜暗中帮了父亲杨昀许多,再加上杨昀年轻时是武帝手下的亲军中的一员,本就有些关系,所以很容易就升迁了。
此次杨瑜去京都便是因为杨昀高升,而举家前往。到了京都,杨瑜就可借父亲的关系结识名士,被举荐入朝。
之所以不走科举入仕一途,自然是因为这个时代的科举考试内容太偏诗赋文章,杨瑜要把这个出名的机会留给林弈。
这三条路看似复杂,但以杨瑜大学期间对心理学、社会学等的深入研究和穿越者的优势身份,让到这些事对他来说并不是不可能。
于是,事情向他计划的那样发展起来,一切似乎都在顺利进行。
“哎,第一次出远门,说实话有点想念北苑街的饴糕了。”
林弈边驾车,边咂嘴回忆道。
“我看你是在想糕点铺的小香,别醉翁之意不在酒了。”
杨瑜撇撇嘴,无情地拆穿他。
“自古逢情多苦涩,相思更煞深情人呐。”
林弈神情一变,念念叨叨。
对此早已司空见惯了的杨瑜只是轻笑一声,伸手打开了一旁的木箱,里面除了几本线装诗集策论外,还有数十封摆放整齐的书信,署名皆是:沈言。
杨瑜取出一本名为《治安策》的书籍,轻轻翻开,仔细阅读起来。
这时,林弈又感慨道,“少爷,等我们到了京都,是不是就能见到从边境回来的沈少爷了。”